北京日报客户端 | 记者 姜宝君 9月23日是月文秋分时节。这一天,学院险人昼夜均分 ,举办秋意渐深。户外荒野在秋日的文学映照下,作为北京中轴线起点的论坛永定门城楼 ,显得格外肃穆。代探城楼北侧古色古香的共话十月文学院里 ,高朋满座,月文一场对于生命意义的学院险人探究徐徐展开——这就是“中国户外文学论坛暨《荒野四十年》图书分享活动”。 活动嘉宾在十月文学院前合影 《荒野四十年》的举办作者湘君,着一袭红裙 ,户外荒野为秋日的文学北京城带来了江南水乡的灵动与鲜活。湘君在徒步圈有着极高的论坛人气 ,热爱徒步的代探她,撰写过一篇又一篇讲述“在路上”的行者的故事 ,很多读者被湘君的细腻文字感动得潸然泪下。 《荒野四十年》作者湘君 湘君曾是一家背包客网站的主编,因为工作原因,她深感国内户外文化的匮乏 :国人对于“在路上”的旅行 ,或神化,或妖魔化 ,导致这些行者的面目非常模糊 。为了改变人们对他们的认知,2016年春天 ,她决心动笔采写一系列“在路上”的中国人。“只有聚焦到具体的人,写活一个个真实生命 ,无数细节汇聚中,读者才可能真正理解这个群体的灵魂 。” 此后的7年间,她穿行大江南北 ,敲开数百位户外爱好者的心门 ,经过上千个小时的对谈 ,最终经过思考与沉淀,写出了百万字的非虚构作品:《荒野四十年》 。 《荒野四十年》 该书分为两卷:《四代人》和《闪耀的与逝去的》 。湘君讲述了中国民间四代人走向荒野 、攀登高山的成长之路 ,同时以时代为脉络 ,梳理了从上世纪80年代到如今的五个不同的阶段 ,是一部有血有肉的40年户外运动发展史。 湘君说 ,在构思这本书的体例时,她一直在想用怎样的叙述逻辑来呈现这一足迹最广的群体。后来她想到《史记》中的人物列传,司马迁正是把笔触落在具体的人上 ,才让历史更有了灵魂 。“相比编年体罗列事迹,中国户外要被大众理解 、被未来记存 ,需要有经典细节和人物流传下来。” 湘君用真情激扬文字,首次勾连出一部中国在路上的心灵史 。《荒野四十年》也被业内人士誉为中国人的“户外史记”。 在新书分享现场,主办方还邀请到了刘雨田、雷殿生 、杨浪涛、温旭四位探险家来到了现场 。湘君说,四位探险家正好是中国户外运动四十年来四代人的代表。 湘君与嘉宾对谈 ,从左至右 :湘君 、刘雨田、雷殿生、杨浪涛、温旭、张锐。 如今81岁的刘雨田,精神矍铄,他被称为国内“第一位职业探险家”。他讲述了四十多年前 ,徒步走完万里长城的心路历程 :“长城矗立在那里有2000多年了 ,为何只有外国人去,却没有中国人的身影 ?”在这个声音的指引下,刘雨田跨过现实生活的桎梏,走向了广阔的荒野 。 雷殿生年过五旬,同样神采奕奕,声音宏亮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年轻的雷殿生看到了中国邮政发行的徐霞客邮票,让他萌生了成为一名徒步旅行家的梦想,此后 ,他与著名探险家余纯顺不期而遇,更坚定了他的想法。从1998年到2008年的十年间 ,雷殿生走遍了全中国 ,他也因此被誉为“中国当地的徐霞客” 。 杨浪涛说话轻柔 ,但言语间透露着坚决与果敢 。2015年 ,他作为召集人和统筹者,启动“荒野中国”项目,在中国川滇藏的大横断 、喜马拉雅、大昆仑地区,展开为期5-6年的考察行动,为科学认知中国荒野提供了第一手图文资料 。 温旭阳光帅气,第一印象很难将他与探险家联系起来,事实上 ,他是一名博士生 ,也是中国首位独步南极探险家。在他十多岁时,就开始了登山的训练。如今,登山对他而言,不仅是兴趣爱好 ,更是科研的手段 。他一直在帮助冰川科研团队进行冰川观测、采样等研究工作。 中国探险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锐 ,向中国的四代探险人表达了深切的敬意。她说,中国民间户外对的四十年 ,正是改革开放的四十年,每一代的探险家展现出了不同的风貌。随着国家科技的日益强大,她希望中国探险家能够在国际上展现新的风采。 湘君说 ,虽然时代不一样,但在四代探险人的身上看到了他们的共性,那就是热爱生命,追求自由,渴望燃烧,渴望生命的意义 。她用了一句极具哲学的表达 :“荒野中 ,见天地,更见自己 。” 此时,落日西沉,透过十月文学院的玻璃顶棚 ,记者看到一群鸽子在蔚蓝的天空里飞翔 。 |